藝風之後的東北Z風

陳晞/文

首先是作為一位質感探索者

當不同世代的年輕創作者成為一股現象或能量的時候,它時常會被以一種範疇化、類型化或風格化,描述新世代與過往之間的關係或差異,又或者是被定義為一種新的群體。從2000年代末期發生的「北藝風」,即可看出平面繪畫更是折射了它身處在當代藝術語境和產業鏈(學院—畫廊—獎項—美術館)時的行動姿態。由此來看,「東北Z風」展出的江東諭、吳柏葳、李秉璈、李緣藻、黃少葳與鈴木百合(Suzuki Yuri)等六位Z世代創作者,沒有表面上的相似性,卻都藉由質感與造形的探索,演練屬於自己的創作觀。

「東北Z風」並不是藉著風格化、類型化的框架,將六位Z世代創作者聚集起來的一檔聯展。反之,這檔展覽正有著不以上述框架定義年輕世代的積極面。我們更可以從學院訓練要素,來看待這個毋須團體化、也得以自我立足的狀態。

對質感的探尋,是令許多北藝大出身的藝術家在生涯早期就容易被識別的特色之一。造型基礎、抽象素描、質感習作…等課程訓練,與獨特的學院社群組成,是許多北藝大美術系所學生形塑創作方法的元件,而它讓這些年輕藝術家們時常首先是作為一位質感主義的創作者,然後才是一位以自身的創作語言表達思想的畫家或藝術家。

吳柏葳_哥吉拉1962_油彩、壓克力、畫布_27x35cm_2022

例如,吳柏葳選擇以油彩、壓克力與噴漆等繪畫材料,模擬映像管電視時代的低傳真類比訊號畫質,描繪那些開啟自己童年記憶的特攝片影像。他繪畫中的模糊質感,就像當我們再次看到以前喜歡的某部電影,如今終於備份在YouTube等串流平台時,才讓人詫異其畫質跟印象中的差距。是「當過去回到現在」時、被時空磨紗的表面。它同樣是黃少葳在繪畫中處理的事物,不同的是後者選擇以輕描淡繪的、泛黃的表面詮釋。這些視覺的模糊性(而非抽象),時常是創作者用以親近記憶存在狀態的詮釋質感,又以表現載體與介面材料性(如3D建模不協調的平滑與故障,或是低傳真影像的像素感),表達繪畫所乘載的媒介性。

李秉璈_片斷風景_壓克力、無酸樹脂、畫布_112x194cm45.8×60.8cm26x18cm(x2)_2021

不同世代看待影像與其媒介的視角,恰巧都透過了不同的模糊與材質性,表達技術媒介對視覺文化的影響。在李秉璈繪畫中,「複」的狀態揭露了畫家在此一物理平面中,思考視覺經驗的非整體性──「複而不合」的超載與拼裝。這位年輕畫家以直白的方式,詮釋了繪畫作為單一平面的有限性,與螢幕提供給當代視覺經驗之間的糾葛。當視窗影像發生在硬邊繪畫的表面上,圖像的意義溶解於形式語言之中。在《片斷風景》中,李秉璈以多種技法塑造非統一性的質感,繪畫性與影像的數位媒介性在這個平面中衝撞,破壞了彼此框架之中的維度。

黃少葳_房間_油畫、帆布_130×89-cm_2019

與前二者相比,黃少葳繪畫更近似於以一種淡化紀實影像的質感,描繪日常生活。她在畫布上擦抹、交疊輪廓線並讓形象留空,筆觸的均質與和諧色彩,使畫面中的形象與觀者之間像是隔了一層紗。景物被淡化之後,它如何瀰漫於運筆之間,是黃少葳繪畫裡引人尋思之處。《房間》以固定的幾種低彩度與高明度的暖色,描繪和諧而平淡的私密空間,恬靜地像是被薩提(Eric Satie)的環境音樂(Ambiemce Music)所環繞著。

鈴木百合_眨眼Ⅱ_水彩,壓克力,緞布_22×35cm_2022

在繪畫語言之前(或之內)的質感組成

李緣藻、江東諭和鈴木百合三位創作者的作品,各以不同的基底材進行繪畫創作,其反映的是材料質感在色彩與造型結構的對話。鈴木百合以緞布作為繪畫的平面,這個少見被用來作為繪畫創作材料,在她細緻處理水彩與壓克力彩的過程中,布面的材質表現與色彩的浸染創造了一種別具個人特色的薄弱。大尺幅作品《悠遠》中,顏料的流淌、大片薄色的浸染狀態,以及緞布本身的材質狀態,讓這個平面世界看似「空」,卻盈滿著簡逸。

 

李緣藻_GAITA-5_紙本設色_142-x-129-cm_2022

李緣藻的紙本設色作品,藉由過往水墨創作訓練時層層渲染堆疊的動作「蓋」為靈感,以非強調筆觸的手法表現色彩與形狀。在畫面中的色暈與線條保留了素描勾勒,使畫面如同罩了一層霧的細碎訊號。特別在作品《蓋塔-5》中,圍繞在畫面四周的線條與陰影,更表現著紙本設色創作裡特有的氣韻與氛圍質感。

 

江東諭_在綠色調中的漸層_壓克力彩、畫布_30x30cm_2022

江東諭對於漸層色的探索,是質感與材質性如何在形塑繪畫語言之前的最佳證明。表現漸層與彩虹的此階段繪畫,與其說是在表現一種抽象的、低限式的表面,不如說這是在開拓自己繪畫實踐的調色盤,一種在繪畫之前(或繪畫之內)的創作。色彩時而化為一波波的訊號,在看似相鄰的色彩之間細膩地放大這個名為「之間」的色階。在此,抽象的繪畫視覺並不為表現精神性,而是純粹色彩的視域,以及畫家自身對色彩純粹性的材質探索。

「東北Z風」的藝術家們作為質感探索者,儘管看似有著抽象感的視覺,但他們並不真的糾結於過往抽象與寫實的論辯範疇,又或者是以(後)現代主義式地挑戰、揚棄與顛覆過往。過往抽象與寫實的現代主義框架,並無法滿足當代創作者回應現實、表達敘事的能力。從質感營造的方向與方法開始觀察,是為了在這之上拓展繪畫在當代的論述空間。實在質感、表現的擬態質感或描繪想像的虛擬質感,讓他們的平面創作有了更值得思考的縱深——在形塑創作語言之前,創造一種回應環境的質感。這不一定是反身性的,有時候甚至是與形式對話。

|《展覽訊息》|

https://www.san-gallery.com.tw/archives/3708

參展藝術家 |

江東諭 Tung-Yu Chiang
吳柏葳 Pu-Wei Wu

李秉璈 Bing-Ao Li
李緣藻 Nicole Lee

黃少葳 Shao-Wei Huang
鈴木百合 Yuri Suzuki

展期 | 2022/12/03(六)~2023/01/07(六) 週二~週六 10:00-19:00
開幕茶會 | 2022/12/03(六) 15:00-17:00
展覽地點 | 弎畫廊 700017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186號 t: 06-2208833